圖為:關員快速驗放出口保鮮紫蘇葉 刁偉/攝
近日,芒種節氣剛過,在山東煙臺福山區門樓鎮衛家疃村紫蘇葉種植基地的大棚里,工人們正在忙碌地進行采摘。收獲的紫蘇葉經海關檢疫合格后,將搭乘貨運班機運往國外市場。
小紫蘇,大產業。近年來,煙臺充分利用山多水多、土地肥沃的自然優勢,大力發展紫蘇葉生產特色產業,目前已經成為膠東半島出口紫蘇葉的主要種植區,種植面積達260多畝,年產值3600萬元以上。
“與鎮里其他村子還在種植蘋果、櫻桃等傳統經濟作物不同,經過多年經營,我們衛家疃村走出了一條依靠外貿拉動經濟、帶動就業的新路。”煙臺宏偉農副產品公司經理任厚福介紹,衛家疃村已經建成了集種植、生產、加工、出口于一體的紫蘇葉產業化園區,年產紫蘇鮮葉200余噸,不僅解決了全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,還吸引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。
目前,該村和外來務工的農民共有近450人從事紫蘇葉產業相關工作,很多人靠著小小的紫蘇葉走上了致富路。
然而紫蘇葉出口并非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。最初出口企業缺少標準體系參考依據,導致部分進口國家在紫蘇葉中多次檢出農藥殘留,煙臺紫蘇葉出口曾經一度遭遇了“生死考驗”。
“我們下定決心幫助企業和農戶們建立‘從農田到餐桌’的全流程質量安全保證體系,首先就要從源頭入手。”煙臺海關農產品檢驗檢疫專家組成員宋學治給出了解決方案。
圍繞這個思路,海關逐項梳理了國外相關食品安全標準200余項,指導企業落實種植基地農業標準化操作規范管理要求,強化田間管理,科學規范用藥,幫助完善食品安全衛生控制體系。經過系統化的質量安全控制,煙臺紫蘇葉農藥殘留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,實現連續多年質量安全國外“零通報”。
“眼看著紫蘇葉出口一年比一年好,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,哪知道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發展腳步。”任厚福說,新冠肺炎疫情對公司外貿影響很大,國外客戶訂單的不穩定性大大增加,出口航班銳減對物流鏈穩定造成了較大沖擊。
鄉村振興關系國計民生。“為解決紫蘇葉出口難題,我們決定從航班和出口時效兩方面同時入手。”煙臺海關駐機場辦事處查驗一科科長王國峰介紹,針對疫情期間貨運航班不足的問題,海關主動參與、積極支持空港發展“客改貨”業務,開辟了航班備案的專門通道,保證新航班快速啟動“客改貨”業務,為外貿企業解了燃眉之急。
同時,針對紫蘇葉等生鮮產品對通關時效性要求較高的特點,煙臺海關設立了進出口鮮活易腐農食產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,******限度壓縮通關和查檢時間,確保鮮活農食產品安全、快速通關。
措施逐條落地,效果正在顯現。得益于保穩提質各項措施持續發揮作用,企業出口通關物流預期穩定,市場開拓信心十足。統計數據顯示,今年前5個月,煙臺紫蘇葉出口量42噸,同比大幅增長189.7%。紫蘇葉已成為煙臺保鮮蔬菜出口的特色種類之一,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活力。(刁偉/文)
